如何選購無線網路產品?(2025 更新)

目錄

本篇原文寫於 2011 年,2025 年重新全面翻修,
補上近十多年 Wi-Fi 標準、命名、選購思維與常見行銷陷阱。
底部保留 2011 年原文作為時代對照。

現行 Wi-Fi 命名對照 (常見市場用語)

Wi‑Fi 4 = 802.11n (2.4 / 5GHz,最高 600Mbps)
Wi‑Fi 5 = 802.11ac (僅 5GHz,最高 6.9Gbps)
Wi‑Fi 6 = 802.11ax (2.4 / 5GHz,最高 9.6Gbps)
Wi‑Fi 6E = 802.11ax 延伸到 6GHz 頻段 (三頻)
Wi‑Fi 7 = 802.11be (2.4 / 5 / 6GHz,多重鏈結 MLO、320MHz、4096-QAM,理論最高 46Gbps)

舊的 b/g 已經屬於歷史相容層;n (Wi‑Fi 4) 仍是許多 IoT 裝置在 2.4GHz 常見模式。

重要規格重點 (看懂外盒浮誇數字)

  1. 頻段與頻寬:
    • 160MHz 在 5GHz 因 DFS (動態頻率選擇) 與雷達偵測需要會自動切回 80MHz,實用率約 30-50%;6GHz 無 DFS 限制,160MHz 成功率高。
    • Wi‑Fi 7 的 320MHz 僅能在 6GHz 實現,台灣 NCC 已於 2023 年開放 6425-7125MHz 頻段 (低功率室內使用),但實際可用頻寬可能因地區與設備而異,且穿牆能力較 5GHz 弱 15-20%。
  2. 串流 (Spatial Streams) / MIMO:外盒的 AX3000、BE7200 等「總速率」= (各頻段理論速率加總),單一裝置通常拿不到。手機多為 2x2 MIMO,高階筆電可能 2x2 或 3x3;路由器 4x4 主要用於服務多個 2x2 裝置並發,而非讓單一裝置更快。
  3. MU-MIMO / OFDMA / TWT:Wi‑Fi 6 的 OFDMA 將頻道細分為 Resource Unit (RU),提升小封包效率;TWT (Target Wake Time) 讓 IoT 裝置定時休眠省電。Wi‑Fi 7 的 MLO (Multi-Link Operation) 可同時使用多頻段傳輸,理論上能降低延遲並提升穩定性。
  4. 安全:WPA3-SAE (Simultaneous Authentication of Equals) 現為建議標準,提供前向保密性;但開啟 WPA2/WPA3 過渡模式會影響性能 5-10%。建議為舊裝置另設專用 SSID 而非混合模式。
  5. 有線埠:若家中有 >1Gbps 寬頻,或你有 NAS / 家用伺服器需求,至少需要一個 2.5GbE 埠;否則無線再快也受限於 1GbE 瓶頸。Wi‑Fi 7 旗艦機種開始配備 10GbE WAN/LAN 複合埠,但需確認交換器與 NAS 也支援對應速度。
  6. Mesh 回程 (Backhaul):三頻設計 (2.4+5L+5H 或 2.4+5+6) 可專用一個 5/6GHz 作為節點間回程,避免與客戶端裝置競爭頻寬。有線回程 (乙太網路 / PLC / 同軸 MoCA) 永遠優於無線回程,穩定且無損耗。
  7. 韌體與更新:選擇有定期安全更新承諾的品牌 (如 ASUS 通常 3-5 年、Netgear 約 2-3 年);支援自動更新與 CVE 修補。OpenWrt 相容性有助於延長設備生命週期,加裝進階功能如 AdBlock、VPN、QoS。
  8. 散熱與功耗:Wi‑Fi 7 功耗可達 30-50W,160/320MHz 全速運作會產生明顯熱量。避免放置在密閉櫃體或陽光直射處;主動散熱 (風扇) 機種通常比被動散熱更穩定,但會有噪音。

選購流程建議

  1. 先畫出你的平面圖 / 樓層,標記光纖進線點與常用裝置位置。
  2. 量測或估計主臥、書房隔牆數與材質 (鋼筋 RC > 磚牆 > 輕隔間);若 >2 牆或跨樓層直接考慮 Mesh。
  3. 決定有線回程可行性 (網路線 / 電力線 PLC / MoCA);有線回程可選便宜雙頻 Mesh,無線回程建議三頻或含 6GHz。
  4. 依寬頻速率決定:300-500Mbps 用 AX1800 足夠;500Mbps-1G 選 AX3000/AX5400;1G-2G 建議 AX5400 搭配 2.5GbE 埠;>2G 或有重度上傳需求才考慮 Wi‑Fi 7。
  5. 檢視裝置數:>50 (含 IoT) 要注意 NAT/連線追蹤表容量、CPU,多看實測而非只看「同時裝置 200」。
  6. 安全需求:需要 VPN (WireGuard/OpenVPN)、家長管理、DNS 過濾、雲端管理?部分品牌功能需訂閱;若喜歡自控可用 x86 小主機 + AP (Prosumer 架構)。

行銷用語解碼

AX3000:約 2.4GHz (574Mbps 理論) + 5GHz (2402Mbps 理論) = 2976 ≈ 3000。
BE7200:約 2.4GHz (1376) + 5GHz (2880) + 6GHz (2880) = 7136 ≈ 7200。

實際測試:2x2 手機在 80MHz 5GHz 理想環境約 600-900Mbps;
160MHz 成功連接時可達 1.2-1.8Gbps,但受距離、障礙物、干擾大幅影響。

2025 年是否要買 Wi‑Fi 7?

可買的情境:

  • 已有支援 Wi‑Fi 7 的裝置 (目前主要為高階路由器與少數企業級 AP,消費級終端裝置支援仍有限)
  • 需要極低延遲應用 (VR/AR、雲遊戲、即時協作)
  • 家中已有 2.5GbE/10GbE 基礎建設,且預算充裕

可緩買:

  • 主要裝置仍是 Wi‑Fi 6/6E,且網路使用滿意
  • 預算有限 (Wi‑Fi 6E 性價比仍高,Wi‑Fi 7 生態系尚在發展中)

安全與維運

  1. 啟用 WPA3 (若舊設備不相容,可建立獨立 WPA2 SSID 給舊設備專用)。
  2. 停用 WPS (易被暴力破解);UPnP 僅在需要時啟用 (遊戲機、NAS 遠端存取)。
  3. 韌體設定自動更新,定期檢查 CVE 清單;特別關注 Linux kernel、dnsmasq、hostapd 相關漏洞。
  4. 使用 Guest Network 隔離訪客;IoT 裝置放在專用 VLAN/SSID,限制互聯網存取權限。注意新興 IoT 安全威脅如 Mirai 殭屍網路,定期更新所有裝置韌體。
  5. DNS 設定 Cloudflare (1.1.1.1/1.0.0.1) 或 Quad9 (9.9.9.9/149.112.112.112);
    進階用戶可自架 Pi-hole / AdGuard Home 過濾廣告與惡意網域。
  6. 定期檢查連接的裝置與流量,確保無異常連線或資料外洩。

仍需看「連線數 / Session」嗎?

現今稱為「NAT 連線追蹤表容量」或「同時連線數」;
入門機約 8K-16K,中階 32K-64K,高階 100K+。

重點是 CPU 處理能力記憶體管理
而非只看表格大小。現代韌體有連線回收與硬體加速,
單純數字不代表實際 P2P/串流表現。

什麼時候要考慮專業/半專業架構?

  1. 需要更細緻 VLAN / ACL / Policy Routing / QoS (SQM)。
  2. 光纖 >2G、多重 PPPoE / Dual-WAN / Failover。
  3. 想集中控管 (Controller) 與日誌分析。
    這時可考慮:EdgeRouter / pfSense / OPNsense + 多顆企業級 AP (UniFi / Omada)。

快速檢查清單

頻段:至少雙頻,需 6GHz?
頻寬:是否支援 160MHz,實務能開?
有線:是否有 2.5G/10G 需要的 Port 數?
Mesh:是否支援無縫漫遊 (802.11k/v/r) 與 Wi-Fi EasyMesh 認證?有線回程優先於無線回程。
安全:WPA3 / 自動更新 / Guest / IoT 隔離。
效能:CPU 四核 ≥1.5GHz,RAM ≥512MB,Flash ≥256MB。
散熱:評測是否提過降速 / 過熱?
品牌支援:韌體更新頻率、保固與本地代理商。


(以下為 2011 年原文,僅保留歷史參考)

現在很多人都想擺脫有線的限制,一來是家裡一堆線實在很不美觀,
二來是買筆電就是可以走到哪用到哪,為什麼一定要插著一條網路線。

目前台灣常見的通信協定有:

802.11b,可提供 1、2、5.5 及 11Mbit/s 的多重傳送速度。

802.11g,原始傳送速度為 54Mbit/s,淨傳輸速度約為 24.7Mbit/s。

802.11n,導入 MIMO 和 40Mbit 頻道寬度(HT40)技術,理論速度值為 300Mbit/s;此項新標準應該要比 802.11b 快上 50 倍,而比 802.11g 快上 10 倍左右。

如果你的筆電內建無線網卡,通常筆電貼紙上都會寫上支援的通信協定,
也有可能將支援的協定簡寫成 b/g/n 或 802.11b/g/n。

如果你是要買無線網卡,那目前建議買有支援 802.11n 的網卡。

如果你已經買了,那盒子上也會有寫支援的通信協定。

現在知道你的無線網卡支援的通信協定之後,在買無線分享器時,記得挑選支援相同通信協定的設備就可以了。

例如你的無線網卡支援:802.11b/g,而買的無線分享器支援:802.11g/n
那你就可以以 802.11g 來使用這套設備。速度就是依照上面寫的 802.11g 約 54 Mbit/s。

在買有支援 802.11n 的分享器時,要注意看上面的標示是幾 T 幾 R,
要發揮到 802.11n 的理論速度至少要支援到 2T2R,否則理論速度將只會有 150 Mbit/s 左右!

T = Transfer = 傳送;R = Receiver = 接收,
2T2R 實體上至少會有 2 支天線的設計。

最後就是要注意無線分享器的 session 數,如果有在使用 P2P 軟體
(例如:PPS、BT、eMule ……),
盡量買 session 比較大的!不然很容易會造成分享器當掉,或遲緩的問題。

session 數量嚴格來說不一定是越大越好,還要這台分享器程式寫的好不好。
好的管理可以 session 少,還是可以做到 session 大的效益。

相關連結

維基百科:Wikipedia「無線網路」  
維基百科:Wikipedia「IEEE 802.11」  

本站總訪問量
使用 Hugo 建立
主題 StackJimmy 設計